OB欧宝体育但凡“国之精粹”,其佼佼者往往都会被喻为国之象征。就此而言,深谙此理者则非我中华莫属:作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中国陶瓷外销史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文化对外交史,因为古代世界基本是通过瓷器来认识中国,于是在今天,提到了中国(China)也就是提到了瓷器(china)。所以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瓷文化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将东方神韵播传深远,更是将“国之精粹”精义发挥到了极致。
全世界瓷土的学名被统一称为“高岭土”,而“高岭”正是中国瓷都景德镇出产瓷土的一个地名。可见中国不仅生产陶瓷的历史悠久,在世界贸易史上的影响面宽,并且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16世纪到18世纪,西方国家对中国政体及生活的美好想象,许多是来自这些瓷器上的美丽图案。而这些美丽的图案在当年成为影响欧洲洛可可艺术风格发展的“中国风”。今天,这一伟大的陶瓷文化传统在如何得到延续和发展,如何重新发展为东西方文化艺术互补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成为讨论这个国家文化状况的一个视角。
正像当代中国社会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一样,作为“国之精粹”代表,中国陶瓷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也呈现着显著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从传统形态走向现代形态。而在谈论中国陶瓷艺术现代形态的时候,不能不提及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他就是朱乐耕。
朱乐耕出生于中国陶瓷艺术的中心城市景德镇,那是一个被称为“瓷都”的城市,他自幼就生活在陶瓷文化的氛围中,在瓷窑炉火的熏染中成长。他这一代艺术家在文化经历上的最大特点,就是经历了中国从封闭时代走向开放时代的巨大变迁。如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摆在所有变革时代中国艺术家面前的根本课题一样,当朱乐耕选择了陶瓷这一职业的时候,他也就面临着如何在观念和语言上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找到自己艺术发展的道路。
《天水之镜像》16x4.5米 陶艺装置壁画 2014 位于韩国济州岛肯辛顿酒店
朱乐耕生活的景德镇在陶瓷制造业上的地位享誉全球,这座城市曾经有五百多年“官窑”的历史。作为皇家制定的陶瓷生产基地,“官窑”的陶瓷产品运用了优质的陶瓷材料,也发明了许多高端的工艺技术。与此同时,民间的陶瓷业也十分兴盛,和“官窑”制造共同形成古代陶瓷艺术的体系。摆在当代陶瓷家面前的任务是如何对本土丰富的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使之成为支持当代创造的动力。在这方面,朱乐耕首先是一位陶瓷研究学者,他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和后来的教学过程中,始终把研究传统陶瓷艺术作为重要的功课,使自己不仅在工艺技巧上接近传统的精华,而且在理论认识上领会传统的精髓OB欧宝体育。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一个陶瓷研究专家,他自己就是一本熟悉和理解陶瓷传统工艺的百科全书,谈起陶瓷总是语出经典,言有来路。对陶瓷工艺技术和陶瓷文化的内涵,他都有深切的体会,在大量的创作过程中积累起良好的艺术感受力。也正式在这个基础上,他把握住了将传统陶瓷遗产发展为当代陶瓷艺术的课题与契机,他的艺术生涯就坚实地站在从传统到现代的基点上。
《流金岁月》450x910cm 陶瓷装置壁画 2012 位于天津瑞吉酒店大堂
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评价艺术家的最高标准是艺术家的文化修养,文人艺术家也即学者型艺术家是人们的楷模。朱乐耕的志向不仅在于继承和运用传统陶瓷的工艺技艺。还在于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文化意识,特别是文化关怀的艺术家。因此他注重自己的全面修养OB欧宝体育,除了对陶瓷历史的研究,还在中国书法、绘画、雕塑、文学等方面做不间断的研习,这就为他通向广取专收的学术境界带来了知识上的可能。在朱乐耕那里,这种文化修养也包括了一种宽阔的文化思维,在他的心灵和精神深处,总是不断地生发起强烈的文化责任和使命意识,也就是通过自己的创造为中国陶艺添注时代的文化内涵,使中国陶艺从传统形态走向具有时代文化特点的现代陶艺。把朱乐耕的理想置放在变革中的中国文化状况中考察,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具有自觉文化意识的者和开拓者。
《惠风和畅》400x6000cm 陶艺装置壁画 2010 位于浦东机场2号航站楼
从20世纪80年始,朱乐耕的陶瓷创作就在传统陶瓷修养和现代文化理想的双翼驱使下延展出历时性的实验痕迹和创造轨迹。相对于中国视觉艺术的其他领域,中国陶瓷界在文化上的自觉和形式上的还较多受到传统的制约,处在传统工艺技术的惯性之中。作为新一代的陶艺家,朱乐耕勇敢地开始并持续着他的实验,成为中国现代陶艺探索的代表人物。他要解决的是使陶瓷艺术从实用性走向艺术性,进而用更充分的艺术性提升实用性的品质,使陶瓷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在现代文化条件下实现新的统一。
在朱乐耕的“马”系列作品中,他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一位艺术家对自然、宇宙,特别是生命的感怀。在他的艺术想象中,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和对生命的敬畏。以《天马》系列为例,在这组作品中,他发掘了传统陶瓷中的“影青”技术,即用单纯的粉绿釉彩和掌握窑变火候的技术形成优雅的景象。“影青技术”在传统陶瓷中只适用小件的作品,在技术上具有不易掌控的难度,但他突破性地将这种技术用以创作大型作品,使得“影青”的晶莹剔透和“窑变”的肌理宛如天成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从远古洪荒中浮泛出来的生命意象。可以说,朱乐耕在运用传统技术上达到了时代新的高度,但更重要的是,他将炉火纯青的技术变为自如的语言,用以抒发自己的文化感怀,这就使得他在中国陶艺界脱颖而出,实现了跨越式的创造。
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崛起必然将会带来中国的文艺复兴,带来中国文化和艺术上的大踏步发展。这也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文化大国的必然进程,这对整个中华民族在世界的新一轮文化转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尤为重要,而今天中国的现代陶瓷艺术应该成为这一进程中的一部分。只有将自己的艺术创造与社会的发展及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会具有生命力及永恒性的价值,也许这就是他艺术不断创新的动力。
2003年朱乐耕从景德镇陶瓷学院调至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在这里,朱乐耕的艺术活动领域在不断延伸,他不仅在中国国内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种展览形成广泛的学术影响,而且他也在国际陶瓷艺术的交往中传播中国陶瓷艺术的精华。这些年,他不断受邀参加国际的艺术活动,在许多国家访问讲学、传授经验,也组织了在中国本土的许多国际陶瓷艺术交流的展览和研讨会。他深知陶瓷在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传统,国际陶艺界也都面临着共同的文化课题,向世界介绍中国陶瓷艺术和向中国介绍国外陶瓷艺术正是中国当代陶艺家所应有的文化胸怀和任务。不断的国际交流使得朱乐耕对发展中国陶瓷艺术充满信心,他也更加焕发出充沛的创造力,进行着新的实验和创造。在他的身上正闪现出一种崇高的理想,中国的陶瓷将会在世界陶艺之林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多次参加国内外当代陶艺展,先后有四十余件作品获奖,并于2012年获文化部“物质文化遗产薪传奖”,2013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艺文奖”。
曾在中国、新加坡、韩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举办个人陶艺展。多年来其努力推动具有中国哲学内涵的当代陶艺创作,尤其是在当代环境陶艺的创作上卓有建树,不少大型的陶艺作品置放在韩国首尔、济州岛,中国的上海、天津、九江等城市的重要建筑和公共空间中,成为该城市重要的人文景观之一。
多年来其还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陶艺的国际交流,曾担任首届东亚陶艺展的策展人与组织者OB欧宝体育,并多次担任景德镇、佛山等多个产瓷区的国际陶艺展的组织者、策划者和评委会主任。还多次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美国阿佛雷德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韩国弘益大学等许多国家的重要大学讲学。并积极参与国际间的学术对话,曾多次参加由文化部、欧盟文化组织、美国人文基金会、韩国文化中心组织的中欧文化论坛、中美文化论坛、中韩文化论坛等文化交流活动,并在论坛上宣读论文,扩大了中国当代艺术和陶瓷艺术在国际艺术节的影响力。其系列作品被国内外许多美术馆、博物馆收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